首页 >> 技术支持 >> 血糖高低不定,是生病了吗?四大指标为你解读血糖检测
血糖高低不定,是生病了吗?四大指标为你解读血糖检测
糖代谢紊乱相关疾病检测指标是实验诊断的重要技术措施,血糖水平和临床症状相结合能对糖尿病进行诊断。临床实验室检测血糖、血糖调节物、糖化蛋白以及并发症相关的其他代谢产物等,有利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


01
空腹血糖



空腹血糖( 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是指至少8小时内不摄入含热量食物后测定的血清葡萄糖,是糖尿病最常用的检测项目。


1.检测方法
血糖的测定方法,国际推荐的参考方法是己糖激酶法,目前国内也有采用卫生部临检中心推荐的葡萄糖氧化酶法,另外还可以采用葡萄糖脱氢酶法。

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酶促反应中生成的产物,或检测酶促反应中产生的电流,产物的生成量与电流强度及葡萄糖浓度成正比。

2.参考区间
成人空腹血清葡萄糖为3.9~6.1mmol/L(70~110mg/dl)。不同样本的葡葡萄糖浓度参考范围见表。

image.png

3.临床意义

血糖浓度受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保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当各种因素导致这些调节失去原有的相对平衡后,会出现血糖值异常。

空腹血糖水平反映了胰岛素分泌能力,其增高与葡萄糖耐量降低是相平行的:若胰岛素分泌能力不低于正常的25%,空腹血糖多是正常或只轻度升高,一般人血清血糖不超过6.1mmol/L;当胰岛素分泌进一步降低,但不低于正常的40%,则空腹血糖在5.8-11. 1mmo/L;空腹血糖超过11.1mmol/L时,提示胰岛素分泌极少或缺乏。

空腹血糖水平是诊断糖尿病最主要的依据。若空腹全血血糖不止一次超过6.7mmol/L,血浆血糖等于或超过7.8mmol/L,即可确诊为糖尿病。一般应2次重复测定,以防误差。同时还要注意精神、饮食及药物等因素的影响。凡空腹全血血糖在6.1mmol/L以上,血浆血糖在6.9mmol/L以上,而又低于上述诊断标准时,应做葡萄糖耐量试验。若有明确的糖尿病症状,应先做餐后2小时血糖测定。

一般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在失去控制时可高达10~16.7mmol/L;在重型及长期控制不好的患者,空腹血糖也可高达22.2mmol/L。

image.png

02
餐后两小时血糖



餐后两小时血糖是指从第一口饭吃下去开始,过两小时测得的血糖值。餐后两小时血糖对监测血糖控制情况是非常有用的一个指标。


1.检测方法
监测餐后2小时血糖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口服7g无水葡萄糖后做葡萄糖耐量试验;另一种是吃100g面粉制成的馒头或方便面(含糖量相当于75g无水葡萄糖,也叫馒头餐试验)。从吃第一口饭的时间开始计算,然后测量2小时后的血糖值。

2.参考区间
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

3.临床意义
影响餐后血糖的因素有很多:餐后胰岛素第一时相的分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肌肉、肝脏和脂肪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餐前血糖水平;进食的种类和时间;胃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餐后运动;情绪等都会对餐后血糖有影响。

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不高,而餐后血糖很高,若只查空腹血糖,很容易误诊。当餐后血糖≥11.1mmol/L时,诊断糖尿病敏感性更高、漏诊率更低。餐后2小时血糖监测适用于空腹血糖已获良好控制但仍不能达到治疗目标者。

对于糖尿病患者,餐后2小时血糖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监测指标:1.反映胰岛β细胞的储备功能,即进食后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能力。若胰岛β细胞的储备功能良好,周围组织对胰岛素作用敏感,则餐后2小时血糖值应降到7.8mmol/L以下。如果胰岛β细胞的储备功能良好,甚至高于正常水平,但存在明显的胰岛素抵抗,或胰岛素抵抗不明显,但胰岛β细胞功能已较差,则餐后2小时血糖可明显升高;2.若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则易发生糖尿病眼、肾、神经等慢性并发症。对于中年以下和病情不重者,要严格控制餐后2小时血糖值在7.8mmol/L以下;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或并发症较重者,餐后2小时血糖可适当放宽至7.8-11.1mmol/L;3.餐后2小时血糖能较好地反映进食量及使用的降糖药是否合适,这是仅查空腹血糖所不能替代的。

餐后血糖升高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当餐后血糖值在7.8-11.1mmol/L时,已经存在大血管病变,,血糖值越高,大血管病变的危险性越高。

image.png

03
葡萄糖耐量试验



糖耐量试验,也称葡萄糖耐量试验,是诊断糖尿病的一种实验室检查方法。


1.检测方法
葡萄糖耐量试验包括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和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 intravenous glucose tolerance test,GTT),是在口服或静脉注射一定量葡萄糖后2小时内做系列血糖测定,以评价个体的血糖调节能力的标准方法,对确定健康和疾病个体也有价值。

2.参考区间
OGTT结合FPG可协助诊断糖尿病及相关状态:

1.FPG正常(<6.1mmol/L),并且2小时PG<7.8mmoL为正常糖耐量。

2.FPG介于6.1-7.0mmol/L之间,2小时PG<7.8mmol/L为IFG。

3.FPG<7.0mmol/L,2小时PG介于7.8-11.1mmol/L为IGT。

4.血浆FPG≥7.0mmoL/L,2小时PG≥11.1mmol/L,为糖尿病性糖耐量。

3.临床意义
OGTT主要用于下列情况:1.诊断GDM;2.诊断IGT;3.有无法解释的肾病、神经病变或视网膜病变,其随机血糖<7.8mmol/L,可用OGTT了解糖代谢状况。此时如OGTT异常,不代表有肯定因果关系,还应该排除其他疾病;4.人群筛查,以获取流行病学数据

image.png

04
糖化血红蛋白



HbA1c是由葡萄糖与HbA的β链氨基末端缬氨酸残基缩合而成,且该过程不可逆。HbA1的主要成分是HbA1c,约占80%,且浓度相对稳定。为简便实用,临床上常以HbA1c代表总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1.检测方法
HbA1c的测定方法有多种:1.根据电荷差异:可采用离子交换层析、高效液相色谱分析(HPLC)、常规电泳和等电聚焦电泳等方法;2.根据结构差异:可采用亲和层析和免疫测定法;3.化学分析技术:可采用比色法(免疫比浊法法、酶法)。

目前临床使用的糖化血红蛋白自动分析仪多采用离子交换柱高效液相色谱法,不管什么方法,结果都表示为糖化血红蛋白占总血红蛋白的百分比。

2.参考区间
糖化血红蛋白参考范围为3.6-6.0%。

3.临床意义
HbA1c的形成是不可逆的,其浓度与红细胞寿命(平均120天)和该时期内血糖的平均浓度有关,不受每天葡萄糖波动的影响,也不受运动或食物的影响,所以HbA1c反映的是过去6~8周的平均血糖浓度,为评估血糖的控制情况提供可靠的实验室指标。

2010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在最新修订的《糖尿病治疗指南》中首次将HbA1c作为新的糖尿病诊断指标,诊断标准定为6%。根据该指南,HbA1c水平在5%左右表示未患糖尿病,HbA1c水平在5.7%-6.4%预示进展至糖尿病前期阶段,HbA1c≥6.5%则表明已患糖尿病。

但对于患有糖尿病的孕妇或有贫血等血红蛋白异常的患者,不主张做糖化血红蛋白检查,因为异常的血红蛋白可干扰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

为达到理想的糖尿病控制,ADA推荐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的目标为HbA1c水平≤7%,希望这一目标可以有效预防糖尿病相关严重并发症,如肾病、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和牙龈病变。对经治疗后血糖控制稳定的糖尿病患者,应将糖化血红蛋白作为常规检测指标,至少每6个月一次。

来源:检验之声


本文转载自检验医学网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