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转载自检验星空 EB病毒(EBv),又称人类疱疹病毒4型(HHV-4)。1963年由Epstein-Banr等首先从非洲儿童的恶性淋巴瘤体外培养中发现。与其他疱疹病毒一样,成熟的疱疹病毒呈球形。 EB病毒可导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与我国南方发病率较高的鼻咽癌以及非洲儿童的淋巴癌有密切关系,被认为是可能的人类致癌病毒之一。EB病毒全世界可见,90%以上的成人有过感染。 据调查,EB病毒与全球约1%的肿瘤发病有关联。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它与口腔腺体肿瘤、胸腺瘤、器官移植后肿瘤以及艾滋病病人所患的B淋巴细胞瘤等有密切联系。 EBV分离培养困难,一般用血清学方法辅助诊断。在有条件实验室可用核酸杂交和PCR等方法检测细胞内EBV基因组及其表达产物。 实验室诊断 1.EBv血清学检测 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对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免疫酶染色法或免疫荧光技术检出血清中EBvlgG抗体,在鼻咽癌血清中可测出vca-lgG抗体达90%左右,病情好转,抗体效价不降,因此对鼻咽癌诊断及预后判断有价值。我国学者大规模人群调查发现,抗ea-lgA效价上升,极大地增加了鼻咽癌患病的风险,为早期诊断鼻咽癌提供了重要手段。 2.嗜异性抗体凝集试验 主要用于传染性单核白细胞增多症的辅助诊断,患者于发病早期血清可出现lgM型抗体,能凝集绵羊红细胞,抗体效价超过1:100有诊断意义,但只有60~80%病例呈阳性,且少数正常人和血清病病人也含有此抗体。 分离培养:取唾液、咽漱液、外周血液及肿瘤组织等进行病毒分离,其中以咽漱液病毒分离率最高。临床实验室应用较少。 分子生物学检测:包括核酸杂交、PCR或RT-PCR可检测病变组织内病毒基因组核酸,其中PCR方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以及短期内可以得到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