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支持 >> 总是忽略低血糖?不会控制,后果很严重...
总是忽略低血糖?不会控制,后果很严重...

本文转载自检验医学网

以下文章来源于问上医 ,作者问上医


糖尿病已经成为大家生活中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截至2019年,中国糖尿病患者数排名第一,总人数约为1.164亿人。成年人糖尿病的发病率约为10%,相当于约每10个人里,就有1个人患有糖尿病!

糖尿病以血糖升高为主要特征,只要空腹血糖大于等于7mmol/L,或者餐后2小时血糖大于等于11.1mmol/L,就可诊断为糖尿病。对于高血糖,大家都能清楚地认识到它带来的危害,并且会主动为降低血糖积极采取措施。


而低血糖,我们常常不认为它是一种“病”,早上没吃饭头晕时,或者身体乏力没劲时,我们会说可能低血糖了,吃一顿饭或吃两块糖就好了。我们觉得它是一种偶尔会有的情况,通常不加以重视。但实际上,低血糖也会带来不小于高血糖的危害,在一些情况下甚至会比高血糖的危害还要大。

image.png

什么是低血糖?

低血糖是指血浆中的葡萄糖水平下降,成人血糖水平降低至<2.8mmol/L(50mg/dl),糖尿病患者降低至<4mmol/L(72mg/dl),经常会出现心悸、大汗,甚至神志改变等不适。

低血糖的病因多种多样,糖的摄入不足、生成不足、消耗过多、转化过多等原因均可导致血糖下降。

低血糖的相关检查

  • 非糖尿病患者

抽血查血糖+胰岛素+C肽,评估血糖水平及胰岛功能;

磺酰脲类和格列奈类药物血浆浓度,判断是否为降糖药引起的低血糖;

饥饿(禁食)试验:至医院常规检查未发现低血糖,可通过禁食诱发低血糖发作;

腹部CT及超声检查:排查是否存在胰岛素瘤;

其他检查:电解质、血气、肝功能、肾功能、垂体、肾上腺皮质及甲状腺功能检查等,有利于病因诊断。

image.png

  • 糖尿病患者


抽血查血糖+胰岛素+C肽,评估血糖水平及胰岛功能。

低血糖的危害

人体细胞能量的来源主要为葡萄糖和脂肪酸,而脂肪酸因为和白蛋白结合无法透过血脑屏障,因此大脑内的血液并不含脂肪酸,脑细胞自然也无法利用脂肪酸合成能量,所以血糖对脑细胞的功能至关重要。

低血糖时,大脑功能无以为继,轻则神志改变、认知障碍,重则抽搐昏迷,会导致永久性的脑损伤。低血糖时交感神经兴奋,患者出现强烈的饥饿感,大汗淋漓、心悸、手足颤抖等,这是人面临危机时的一种本能的应激反应,促使人进食,而此类反应对心血管系统是一个强烈的刺激,具体表现为心率加快、心律失常、脉压增加。如果血管本来就有些问题,此时极易诱发心肌缺血、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当然,也可能出现一过性的脑缺血和脑梗死。

因此,经常发生低血糖的患者,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image.png

低血糖致死有个典型的例子就是1型糖尿病。人们很早就知道1型糖尿病患者容易在夜间猝死,但原因不明。近年随着动态血糖监测技术的普及,数名1型糖尿病的患者猝死时正好处于血糖检测之中,结果发现这些患者临死前多数处于严重低血糖状态,他们事实上死于低血糖诱发的心血管意外。


低血糖的危害可见一斑。

糖尿病患者为什么有时候会低血糖?

无法合理、健康地降血糖,就会导致血糖的来源与去路出现问题,最终导致低血糖,主要有3个原因:

1、进食量少,没有足够多的葡萄糖来源导致低血糖;

2、空腹喝酒,酒精会抑制糖原分解,并增强胰岛素作用;

3、运动过量,运动需要大量能量,会加速血糖的消耗;

4、过量使用降糖产品,如胰岛素和降糖药使用过量。

血糖不是越低越好,为了避免发生低血糖,糖友们的血糖控制在正常偏高的水平就可以。一般来说,满意的血糖控制标准是为:空腹血糖5.0-7.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5.0-10.0mmol/L。年纪大点的糖友,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1.1mmol/L以下就可以。因为年纪大的患者出现低血糖更危险。

控糖,是一场持久战!

来源:问上医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seo seo
电话咨询
在线客服
留言反馈
微信咨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