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梗新指标——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1 H-FABP是什么?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t-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H-FABP),在1988年首次被发现可作为心肌梗死标志物。是一种新型小胞质蛋白(15KD),主要在心脏组织表达,大部分经肾脏清除。活跃于氧化过程,在线粒体中产生能量。 2 H-FABP的生物特性? H-FABP在心肌缺血性损伤后 1-2小时开始升高, 6-8小时达到峰值, 24-30小时血浆水平恢复正常。 (注:Myo 2-3小时才升高,说明H-FABP敏感性优于Myo) 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yo),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心肌损伤后的代谢变化 3 为什么 H-FABP可以作为心脏标志物? 1. H-FABP主要在心肌中表达,相对组织特异性较高,优于Myo,只比cTnI稍逊一筹。 2.H-FABP存在于心肌和骨骼肌的胞浆中,且在心肌中含量远远高于在骨骼肌中含量(Myo与此相反,心肌中少于骨骼肌),当细胞膜破裂时可以快速释放出来,便于检测。 3.H-FABP分子量(15KD)比Myo(17.8KD)更小,在心肌损伤后比Myo更早进入血液,且变化幅度更大,比Myo更早发现病人异常情况。 4 H-FABP可用于哪些方面? 用于诊断急性心肌梗死。 由于H-FABP可以在胸痛发作后1-2小时就在血液中被检测到,敏感性比肌红蛋白(Myo)更好,故H-FABP可用于心肌损伤早期诊断。 评估心肌梗死面积 H-FABP特异性稍逊于cTnI,但远超过Myo,可用于评估肾功能正常患者的心梗(AMI )梗死面积。 评估心力衰竭严重程度与预后 一般来说,H-FABP浓度越高提示心力衰竭越严重,后期发展不良 。 用于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H-FABP在ACS发病早期即可迅速释放到血液中,对于ACS的诊断具有时间优势。 总结与展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