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支持 >> 嗜碱性粒细胞形态特点及临床意义
嗜碱性粒细胞形态特点及临床意义


转载自 检验星空 


嗜碱性粒细胞介绍

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B)是由髓系干(祖)细胞分化为嗜碱性粒细胞祖细胞(CFU-B)后发育而来的,是外周血中含量较少的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表面有 IgE 的 Fc 受体,当与 IgE 结合后即被致敏,再受相应抗原攻击时,即引起颗粒释放反应,从而导致一系列过敏现象。


形态学特征介绍
胞体:圆形,10~12μm;
胞浆:浆内含有大小不均,排列不规则的粗大紫黑色嗜碱颗粒;
胞核:常被嗜碱颗粒遮盖,核形不清晰。


临床意义
1. 过敏性和炎症性疾病 
食物、药物、吸入性过敏性反应;溃疡性结肠炎、荨麻疹、红皮病、风湿性关节炎等,可伴有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增多。
2.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 
少见类型的急性白血病。白细胞数量可正常或增高,嗜碱性粒细胞可达30%~ 80%,伴幼稚型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3.骨髓增殖性疾病 
①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嗜碱性粒细胞轻度增高可作为骨髓增殖性疾病的一个早期征象。
②外周血内嗜碱性粒细胞达10%~20%是慢粒的特征之一,若嗜碱性粒细胞突然>20%,预示病情恶化。
4.内分泌疾病 
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雌激素治疗等。
5.其他 
重金属(如铅、汞、铬等)中毒、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放射线照射,反映某些感染性疾病(如水痘、结核病)等。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