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支持 >> 标本离心后血清呈“果冻样”,究竟是何原因?
标本离心后血清呈“果冻样”,究竟是何原因?


转载自 检验星空 

在我们日常生化检测工作中,一般使用的采血管为含有促凝剂-分离胶的黄色管或红色的不含分离胶的促凝管,经常碰见胶冻样血清,主要见于以下 3 种情况:


( 1 )采血后放置时间较短,血液未完全凝固就离心,血清则呈胶冻样,这是由于离心使红细胞、活化的血小板离开了纤维蛋白网,缺乏磷脂表面,纤维蛋白再也无法收缩,其比重较小,离心后留在血清层,就形成了胶冻。采血后,至少放置 20 min等血液完全凝固后再离心。


( 2 )心肌梗死或肾透析使用肝素抗凝病人的血清。肝素在体内的抗凝机制主要是:


第一:它可以抑制人体血小板的聚集和黏附;



第二:它可以加强体内蛋白 C 的活性,刺激机体血管内皮释放一些纤溶物质以及抗凝物质;


第三:它可以增强体内抗凝血酶Ⅲ和凝血酶的结合,加快凝血酶的失活。


肝素在体内的抗凝作用大于体外,因为在体外已经不能刺激机体产生纤溶物质,在采血管促凝剂和血液肝素的共同影响下,血液凝固不完全,离心后呈胶冻样,即使延长放置时间,仍无法改善。我们应该用竹签搅动凝块使血清挤出,吸管吸出不含凝块的血清。


( 3 )浆细胞疾病。浆细胞疾病(如 MM 、巨球蛋白血症、重链病等)中浆细胞异常增殖产生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这些异常免疫球蛋白或片段不具有正常抗体功能,但其在组织的沉淀可造成组织变性和淋巴细胞浸润,进而导致相应器官的功能障碍。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seo seo